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农村词,优美如画,意境绝佳,饱含爱国情怀
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
词至两宋,臻于巅峰,故文学史上,词以宋称。
据各种宋词选本和宋词补辑统计,至今能够读到两宋词多达20000余首。经过千年时间流传,虽说这数量远远不止,但两宋词业之盛亦可见一斑。
两宋词盛,自然离不开一大批优秀词人的努力,其中辛弃疾就是词人重要代表之一。
辛弃疾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,现存六百多首,属两宋存词最多的词家。
说来遗憾,600多首词皆是辛弃疾23岁南归后所写,我们未能看到“词中之龙”在南归前的作品,临风怀想,真令人遗憾不已。
想来也是,辛弃疾南归后的漫长岁中,不是位沉下僚,就是投闲置散。壮志凌云、鲜衣怒马的少年英雄,倘若离自己用武之地越来越远,自是心有万千不甘,亟待发泄。
于是他那热血与心潮、思想和期待,通通化墨于笔端,以词作的形式,来向全世界宣告内心的失望和期望。这也让铁血与柔情,含蓄和豪放,在辛弃疾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体现。
辛弃疾以文入词,风格以豪放为主,用词用句不拘一格,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,与北宋豪放派苏轼合称"苏辛 ;
因他常年贬谪,所以豪言壮语之外,也有不少流连诗酒、啸傲溪山的细腻之作。其中柔肠千转不输花间派,又和婉约派李易安并称为"济南二安";
特别是他贬谪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创作的一些田园小品,更是清新优美、恬淡典雅。
《清平乐·村居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,读来令人爱不释手,欲罢不能。
全词宛如一帧优美的田园风情画展开在读者眼前,画面的背景是一条溪水,一座临水的茅屋,人物是一对白发公婆和他们的三个儿子。
所以词的大意:
窄小的茅屋门檐低低,萋萋的绿草连着小溪。醉中听到了吴地口音在絮絮软语,不知是谁家的老夫老妻?
大儿子在溪边的豆田里锄地,老二编竹篾将鸡笼修理。最小的孩儿实在可爱又顽皮,躺在溪头,把剥下的莲子送进嘴里。
《清平乐》原为唐教坊曲名,后演变为宋人常用的词牌之一,初多以伤春惜别、男女恋情,宫廷情事为创作题材,感情基调比较低沉,词风偏婉约。后来在苏轼等豪放派词人的影响下,该词牌题材不断扩大,词风也不断发生变化。
在这首《清平乐》中辛弃疾用46个字,描绘了优美的农村生活,不仅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,也体会到作者对国家中各个家庭都能安居生活的渴望。
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”
上阕前两句,茅屋、小溪、青草组成的简朴优美的居住环境就勾画出来了,像不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。
“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”
接着两句,开始出现人物,那是一对满头白发的老人,正在悠闲自得地唠些家常,彼此“媚好”。
这两句把老人亲密无间,和谐惬意的幸福生活形象的表现出来了,也说明了此地的富足和安宁,因为老人可以颐养天年,不需要干活。
下片从辛弃疾开始描述这一家人三个男孩儿的活动,分别是大儿子在溪东头的地里劳作,为豆子锄草,二儿子在家门前的空地上为家禽编制着竹笼子;而家里无虑无忧的幺儿,此时正躺在溪水边上剥莲蓬子玩。
三个儿子情态逼真如在眼前的三种不同活动,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个家庭物阜民丰,人畜兴旺的幸福生活。
如此恬静、祥和的田园生活,辛弃疾才会为它陶“醉”,才会写出这首优秀的作品。因为没有没有对民众的发自内心的的挚爱和关心,是不可能写出句句含情,字字带爱这样的作品。
辛弃疾为什么屡遭贬谪,就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区百姓的妻离子散和家破人亡,他渴望全国每个家庭都能像眼前这个家庭般幸福生活,所以他一直渴想北伐,一直想收复失地,因此受到打击。
辛弃疾和那些目光短浅,蝇营狗苟的投降派不一样,在他的心里,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,国与家从来都是一体的。
辛弃疾最大的愿望,就是国家和平统一,整个国家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。为此,他一生朝着目标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。
而清新优美《清平乐·村居》这首词,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,也诠释了辛弃疾内心的家国情怀,因此它被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,让每一位中国学生的审美和精神都能受此熏陶。
-全文完-
图片来源于网络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